首页 >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上冬令营 > 时政要闻我评点

三问《穹顶之下》:视频能改变中国吗?

发布时间:2016-01-29 14:18:51

  导语:2月28日,沉寂一年的柴静携专题片《穹顶之下:柴静雾霾调查》复出,不仅在社交网络刷屏,更引起巨大争议。近年来,雾霾已成热门话题,但《穹顶之下》激起的舆论回响,还是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穹顶之下》引发的争议,有多少真正值得倾听?

  当我们谈雾霾时我们在谈论柴静

  “很抱歉又要刷屏说柴静,但是你们这么说柴静真的有良心吗?”

  “为什么拿女儿做引子,这个目的我们可就不知道了。”

  “柴静做的很好,让政府部门颜面无存。”

  亲们,我们的重点是雾霾还是柴静啊?在雾霾肆虐的今天,本来所有人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可为什么《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关注点全部都是柴静如何如何,柴静是个怎样的人我们需要了解吗?大部分人片子还没看,先去搜柴静的资料,把她的生活查了个底朝天,连她去国外生孩子的航班都折腾出来了,意义何在?

  当一出家门就能闻到雾霾的味道时,是雾霾重要一点还是柴静重要一点?不论柴静拍《穹顶之下》是何用意,炒作也好,真心也罢,至少雾霾是一个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重大问题。不论呼吸科的病人发病原因是否可以全部归结到雾霾上,但我们知道雾霾所造成的危害的确存在,难道一定要等到雾霾毒死一代人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出一点改变吗?

  据说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现在来看,人们是不是聪明过头了?面对雾霾,我们跳过主题直奔边缘。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们的心态,当大家同处穹顶之下,评论柴静是好是坏的时候,大概都忘了自己呼吸的空气布满了PM2.5,亲们,你真的觉得自己应该“谈雾霾,先说柴静”吗?

  文/东城分社 朱鸿羽(北师大附中)

《穹顶之下》何以红透半边天?

  短短三天,刷屏,点击量破亿,朋友圈分裂成了“挺柴”与“砍柴”两大派。《穹顶之下》的热度,超过了任何一个与雾霾有关的专业报道。什么这个视频会这么红?

  从专业领域而言,《穹顶之下》引用的数据并不算新。毕竟自雾霾的概念出现以来,相应的研究机构与科学媒体都下了不少功夫,做出了很多满是干货的论文或报道。但这些严肃内容对普通人的吸引力微乎其微。需要科普雾霾知识并参与到治理污染过程中的主体人群其实并不清楚那几个基础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这是《穹顶之下》走红的基础。

  视频的发布时机也很值得玩味:新年之后,两会之前,舆论正“Duang Duang”地讨论裙子到底是蓝黑还是白金的,此时沉寂一年的柴静携百万大作复出,想不引人注目都难。《穹顶之下》的叙述手法也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人称叙述,以女儿的病情开场,坦言这是一场“我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种饱含强烈个人色彩叙述风格虽然遭受了很多非议,但也最容易引起共鸣——你可以靠等风来过日子,但想到孩子,很多人便有了行动起来的动力。

  写到这里,我忽然很羡慕柴静。因为我从没想过,也没有试过去像她一样花上那么久的时间,走访每那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去用皮肤感受新闻。我想,那大概是一种终于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然后便放手去做的感觉吧。

  文/大兴分社 龙丹萍(兴华中学)

《穹顶之下》揭示了环保领域的什么问题?

  看完《穹顶之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环保部门面对违法行为时的无力感。法规中模糊的“有关部门”,现实中成了尴尬的存在——九龙治水,结果就是谁都不管事。

  环保部门是一个具有监察性质的机构,对于排放标准不达标企业,环保部门理应有相应的执法权。但《穹顶之下》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场景:当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在加油站查处不达标汽油时,卖汽油的大哥来了一句“你有义务,你没这权力”。可谓一句话道尽了环境执法的心酸。另外,视频中每天凌晨进入北京的货车尾气排放根本达不到标准,可没人对其进行处罚,因为它也是维持首都运转的重要力量。

  中国并不是没有用于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现实中这些条款却几成一纸空文。在确定国家炼油标准的时候,环保部门没有发言权,中石化的工程师都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制定标准应该由懂这个炼油行业的人来制定……我觉得他们(环保部门)不懂!”在执法过程中,本该是“环境警察”的环保部门却无法发挥作用,环保的千里之堤,看起来处处都是蚁穴。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从让《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开始,可好?

  文/朝阳分社 高姗姗(十七中)

  稿件来源:《中学时事报》

版权所有: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